藏宝馆家 | 明代冶锌陶罐
2020-05-27 忠州博物馆
文物是中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遗产,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,需要从文物中不断汲取营养。文物是直观的、形象的物质遗存。作为历史的见证,文物真实性强,形象生动,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强大的感染力,能使人们从直观、形象的感受中,了解中国古老的文明、灿烂的文化。忠县是全国有名的文物大县。“忠州文物”栏目将陆续向读者介绍有代表性的忠县文物,让大家从对文物的了解中领悟中华民族的伟大,增强作为忠州人的自豪感,潜移默化培养爱国主义感情,增强民族凝聚力。
洋渡镇临江二组出土的冶锌陶罐
你所看到的这几件陶罐,形制为圆唇、直口、弧腹、平底。仅从外表而言,虽其貌不扬,却是忠县洋渡镇临江二组冶炼遗址发掘出土的上千件陶罐之一。它是见证了古代忠州地区冶锌炼锌历史的重要实物。
锌,自远古时便为人们所知,在古代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金属,又被称作白铅、水锡、白水铅、倭铅等,其冶炼获得却比铜、铁、锡、铅要晚得多,这是由于金属锌的沸点为906℃,而碳和锌矿共炼时,温度很快便高达1000 ℃以上,而锌即成为蒸气状态,随烟散失,不易为古代人们所察觉。只有当锌的蒸气状态冷凝后,结出锌的固体,单质锌才能被取得。故而,冶锌陶罐因自身的特殊结构,成为古人成功获取锌这种金属的不可或缺的工具。
从考古学角度开展对中国古代炼锌史的研究是最近10多年才开始的。目前,我国已确认的古代炼锌遗址有36处,重庆是分布数量最多的地区,共有20余处,主要分布在忠县、丰都、石柱、酉阳等地。忠县洋渡镇的临江二组冶炼遗址,是我国目前已发现并进行考古发掘的时代最早、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炼锌遗址群,与明代《天工开物》中的有关记载相符。该遗址中发现了两座保存较完好的冶锌炉和大量冶锌陶罐,由此终于揭开了中国明代炼锌工艺的神秘面纱,表明中国冶锌技术有自己独立的发展轨迹,并在明代就趋于成熟。这一发现,还将中国古代炼锌问题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。
忠州有长江水利交通之便,有利于原料、产品的运输和销售,是目前所见炼锌的肇始之地。丰富的铅锌矿、银锌矿、燃煤资源,为古代忠州人开采锌矿,提炼锌块创造了绝好的先天条件,使忠州地区的冶锌业在明代时期就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。
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冶金技术造就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冶金文化,甚至可以说“一部中华文明史,其实就是一部由铜和铁铸就的文明史”。而明代忠州冶锌业的欣欣向荣,在中国古代冶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